战略科学家如何涌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而战略尊龙凯时官方网站科学家正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的“关键少数”。

近年来,我国不断强调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那么,战略科学家如何涌现?是否存在培养路径?应该如何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成长营造适宜的“气候”?在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中国科学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两会代表委员、一线科学家。

何为战略科学家

尽管每个人对战略科学家的理解各有侧重,但受访者不约而同提到了几个关键词: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广泛的影响力、组织大兵团作战的能力。

“较高标准的科学价值观以及较高水平的科学鉴赏力、判断力,这3个属性应该是战略科学家所必需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种康说。

在种康看来,战略科学家往往有着更高的站位,能以战略眼光来评价或思考国家的科技、产业发展方向。这意味着他们不仅要了解一个学科,还要了解其他学科;不仅要了解科学,还要了解社会;不仅要了解中国,还要了解国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认为,战略科学家首先应具备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这是其能够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层面发挥关键作用的标志。

在田刚看来,战略科学家学术造诣要高,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准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和认可;应该具备洞察力和前瞻力,能够敏锐地观察并预测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识别并解决核心关键科技问题;能够团结其他科学家,培养青年科学家。

“一个领域的发展不可能仅依赖一个人就能实现。战略科学家需要发掘和培养优秀的人才,并充分发挥人才优势,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田刚说。

“相比上个世纪,今天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更高,科学家要发挥引领作用,对他的造诣和水平的要求也会更高。”科技史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王扬宗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半个世纪以来,很多新的研究成果都是在交叉学科背景下孕育出来的,因此成为一名战略科学家“不能只盯着自己的小课题”,还需要对交叉领域发展方向具有判断力。

是否存在培养路径

“战略科学家应该是由学者的内在要素和外部培养条件共同塑造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对《中国科学报》说。

作为一名生态环境学家,朱永官在职业生涯中结识了一些学术大家,他们大多善于学习,也善于抓住合作的机会。正如国际科学理事会现任主席Peter Gluckman在与朱永官聊起成长经历时所说,“拓展朋友圈,多一些合作伙伴,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很多”。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俞书宏认为,战略科学家的成长跟培养有关,但也需要个人对科学有执着的追求和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具有优良的科学素质和眼光,能够厘清和洞察一个领域的发展趋势,真正把握战略的制高点和关键的科学问题,领导团队也才能心无旁骛地实现科学梦想或战略目标。”他说。

在田刚看来,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通常涉及多个因素,个人的天赋、才华、教育、机遇和环境等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不拘一格发现人才非常重要。

“从某种程度上说,许多战略科学家也是从拔尖人才中培养出来的。”田刚说,如果遇到一个好的人才或苗子,国家或学校层面应给他提供更多的平台和发展机会,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引导和发掘其潜力。如果他不仅个人表现出色,还能带动其他人做得好,那么就应该为他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甚至搭建适合他发挥作用的平台。

田刚表示,战略科学家的发现并没有统一的模式,每个人的情况都是独特的。但无论如何,学术能力始终是首要的,此外,视野和胸怀也非常重要。

“有心栽花花不发。如果没有竞争的机制,有意地培养不一定能够选出最优秀的人才。因此,要有一定的培养渠道,同时也要能够容纳在培养渠道之外‘野生’的优秀人才。”种康说。

如何创造适宜的“气候”

作为一名数学家,田刚表示,近年来,我国包括数学在内的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整个科学家群体中,战略科学家仍占少数。

田刚认为,发现战略科学家需要扩大拔尖创新人才基数,使更多有潜力的科学家能够脱颖而出。同时,培养相关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先找到好苗子,通过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从中选出更多战略科技人才。

为此,田刚认为,这需要创造开放宽松的科研环境,鼓励科研人员探索;要营造容忍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提供有助于创新和自由探索的空间;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边远地区如何发现更好、更多的优秀苗子,如“英才计划”的实施,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要总结成功经验,拓宽更多渠道,还要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拓宽视野。

多位科学家认为,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与“气候”对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极为重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洪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我国今天的科研环境与过去相比已大为改善,所需要的战略科学家应该来自更广的学术领域。从年轻人中培养未来的战略科学家,要目光长远,尽量摒弃急功近利的考核。

“战略科学家的涌现更需要瞄准现实的需求,需求是创新最大的牵引力。”朱永官认为,培养战略科学家就是要为年轻学者创造与最优秀科学家并肩作战的机会,要有多学科交叉合作与交流的平台,要有允许“不着边际”的学术思想碰撞的空间。同时,要让科学家心无旁骛地思考和探索,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创新实践上。此外,要崇尚学术平等,让年轻人脱颖而出。

种康认为,培养高水平的具有鉴赏力的科学家,有助于产生高水平的战略科学家。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今天国家的需求很多,选择也很多,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可能没有精力去思考更大的问题,看不到问题的紧迫性,而是整天想着一个实验该怎么做,这可能是社会发展到现在出现的一个新问题。

多位专家还表示,科技发展除了需要培养战略科学家,还要兼顾更广泛科学家队伍的意见。

在俞书宏看来,培养战略科学家队伍,让他们真正发挥作用,对国家科技创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非常重要,但不能忽视每个研究机构中那些踏踏实实、眼光独到的科学家,要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为国家科技创新和发展战略提供睿智的建议。

王扬宗也认为,科技战略研究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在当前深化科技机制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需要各方面优秀科学家充分发挥作用,保证国家各个角度的利益及各个学科的均衡发展。

为此,他建议,质疑问难,可以尝试更为开放的科学战略讨论。让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参与到战略决策的过程中,提升战略决策水平。同时,尽可能跟国际接轨,不断吸收有海外经历的优秀科技人才,充分消化、吸收国外科技战略精华,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来制定战略和政策,解决中国具体的问题。